2024.10.29 09:26:03
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上走在前、挑大梁
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、厅长
张海波
新型工业化是强国之路,是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,是承担培育新质生产力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领域。去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,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;党中央、国务院首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召开了全国性会议,作出全面部署。今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,要求“着眼国家战略需求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、未来产业超前布局,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。这为新时期山东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、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对我们山东来说,推进新型工业化潜力很大,无论是研发水平还是市场规模,无论是关键材料还是重大装备,无论是优质企业还是重点链群,我省均在全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。因此,必须牢牢扭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,聚焦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集群化方向,积极探索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,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,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勇闯新路,在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上走在前、挑大梁。
一、构建顶格推进体系,凝聚大抓工业强大合力。近年来,省委、省政府高位部署,带领谋划了一大批惠当下、利长远的重大行动,聚焦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完善的推进体系。一是强化组织体系。统筹做实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、工业运行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制,在全国较早探索建立“链长制”工作机制,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、10位省领导担任11条标志性产业链“链长”。去年以来,高位建立以周济院长担任主任的制造强省建设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,为新型工业化汇聚智慧力量。二是强化工作体系。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、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等,顶格召开了7次全省性会议,研究提出“破三难、优四产、促五化”先进制造业强省举措,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和路径,推动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跃升。三是强化政策体系。印发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,部署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,创新推出工业开门红、要素资源保障10条等一大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,为技改项目配置专项用地指标4300多亩,今年又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,整合省级财力近20亿元,真金白银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量质齐升、速效并进。
二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,着力激发内在发展引擎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全面推动产业链、创新链、教育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着力塑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动能。一是狠抓载体升级。近年来,联合教育、科技等部门,深化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,高标准举办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,双向发布企业需求、新技术新产品以及高校院所创新成果。高标准建设先进印染、智能家电、虚拟现实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5家、“一企一技术”中心2397家。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9家、工业设计中心54个,均居全国首位。二是狠抓攻关突破。统筹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,并以10%的速度逐年递增。持续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,年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以上。累计培育首台(套)、首批次、首版次“三首”新产品3500余项。扎实推动“揭榜挂帅”核心技术攻关行动,发布揭榜项目超600项、金额近30亿元,项目揭榜率达57%。高速磁浮列车、大型冲压机床、高热效率柴油机等一批重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。三是狠抓人才培育。坚持一手抓招引、一手抓培育,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育体系和机制。扎实推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,累计遴选领军人才461人,核心团队成员超2100人,整体性做强企业家、经营管理、技术创新、卓越工程师、高技能等5支人才队伍。
三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,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。聚焦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集群化方向,统筹做好“去、提、增”三篇文章,谋划打造“6997”现代化工业体系,切实立起新型工业化的“四梁八柱”。一是推动减量优化。深入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,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高耗能行业大调整大优化。近几年,累计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2%,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,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42.5%,世界铝谷、先进钢铁基地、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。二是推动存量变革。切实筑牢传统产业这一深厚家底,深化技改提级行动,滚动实施“万项技改、万企转型”,近几年,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速超过9%,远高于全部投资增速;年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.2万个,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超五成。坚持深化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,国家级绿色工厂、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,“十四五”前三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9.8%。三是推动增量崛起。积极培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,前瞻布局元宇宙、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,推动济南空天信息、青岛人工智能、潍坊元宇宙、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特色园区逐步成长。去年,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0万辆,创历史新高;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52%,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新动能新优势。
四、聚力推进智改数转,深度释放数实融合效能。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强引擎,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努力打造数字经济重要高地。一是加速做强核心产业。实施集成电路“强芯”、高端软件“铸魂”等数字产业化“十大工程”,组建总投资超2800亿元的160个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和20亿元的数智经济产业基金,加力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。去年,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、大幅增长12.4%,今年1—8月又实现15.1%的高速增长。二是加速推动融合赋能。成功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,建成全国首个功能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,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个、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,数量均居全国首位。产业数字化指数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茅。三是加速完善数字基建。累计开通5G基站23.3万个,建成济南、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,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式启动建设,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34个,注册在用物联网终端2.6亿个,新型工业化的数字底座持续筑牢夯实。
五、一体推进固链强群,努力厚植深远发展优势。坚持“点、线、面”协同发力,深入推动上下游产业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,着力打造共生共赢的优良产业生态。一是“点”上强企。积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4041家、专精特新企业18072家、“小巨人”企业1163家、瞪羚企业2232家、独角兽企业27家。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到237家,居全国首位。二是“线”上固链。深化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,创新开展融链固链行动,相关做法被工信部推向全国。动态摸排断链断供风险隐患,指导受美西方制裁企业产业救济支撑,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实施一系列稳链保供政策措施,着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。三是“面”上育群。谋划形成“3830”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格局,聚力培育3个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世界级集群,培育认定8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集群,积极打造3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级集群。累计培育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0家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3个,数量均居全国首位,集群式发展效应充分释放。
山东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,在资源分布、产业架构、企业群体等方面均与全国整体情况极其相似,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历次重大工业布局调整,与现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高度契合,对工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样板效应。近年来,山东工业在疫后经济复苏转段中转型提质、逆势而上,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工业大省前列,今年1—8月实现增长8.2%,高于全国2.4个百分点。下一步,山东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省委、省政府的部署要求,进一步以改革最大动能推动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取得更大成效,谋划考虑以“一条主线、三个融合、五项重点”作为下步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抓手,聚力推动实施山东工信“135”工作体系:
紧紧聚焦一条主线,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“一条主线”是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提出,将以此为引领和牵引,加力推动全省产业不断催生新业态、焕发新动能,进一步塑成山东发展新优势。
全力推进三个融合,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、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。“三个融合”是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信领域的指示要求、基于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提出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,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,坚持发挥政府投入撬动效应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、完善产学研融通机制,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聚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;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,始终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、推动新发展,坚持打响“云行齐鲁”“工赋山东”等品牌,做强核心产业和基础设施,确保制造业占比保持基本稳定,力争数字经济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;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,始终以业态跨界发展催生新模式、培育新增长点,坚持积极延伸工业设计、检验检测等服务型制造环节,大力发展智慧物流、工业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,推动传统制造向“智能制造+高端服务”转型。通过全力推进三个融合,努力为全省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新引擎、开辟新赛道、拓展新空间。
同步做好五项重点工作,即全力稳定运行、深度优化结构、统筹培育生态、加快绿色转型、塑强市场主体。“五项重点工作”是着眼更好贯彻落实工信部和省委、省政府部署安排,立足山东工信事业发展实际提出。聚力推动全省工信事业大小兼顾、一体发展,纲举目张、点面联动做好各项工作,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,为稳定全国工业经济大盘做出应有贡献。
第一,全力稳定运行。工业经济保持一定增速,是稳固经济“压舱石”的基本前提。我们将持续强化监测协调,充分发挥省工业运行指挥部抓总作用,创新完善工业用电、产品价格、税务开票等指标体系,精准做好“日调度、旬分析、月通报”,确保高标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。突出抓好重点部位,紧盯化工、钢铁、有色、汽车等重点行业,聚焦下行压力大、增长潜力足的两类重点地区,省市联动分析形势、精准施策,切实强化重点行业和地区的支撑作用。积极做好增量培育,特别是抓好1396个年内预计新增产值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和项目,确保全年新贡献产值6000亿元左右。有效激发需求活力,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努力扩大消费需求,不断扩大“新三样”、机电产品、绿色低碳产品等出口规模,着力塑强工业经济增长动力。
第二,深度优化结构。工业只有适应产业变革时代潮流,不断实现波浪式的转型升级,才能确保占领产业链中高端。我们将聚力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“6997”现代化工业体系,提速推进传统产业焕新,充分用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历史机遇,聚焦冶金、轻工等传统产业,逐个研究制定改造提升方案,努力推动传统产业“老树开新花”。提速推进优势产业发展,聚焦高端化工、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快推动迭代升级,确保智能家电、轨道交通、工业母机、农机装备等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势。提速推进新兴产业壮大,聚焦高端装备、现代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,大力布局风电、核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,加紧抢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赛道,努力培育更多新兴支柱产业。提速推进未来产业布局,聚焦元宇宙、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,推动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积极培育一批应用场景、建设一批特色园区,努力打造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。
第三,统筹培育生态。优良的产业生态是工业发展的深厚滋养,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。我们将加力打造优势链条,持续强化“链长制”,主动服务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建设,聚力做强11条标志性产业链,积极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。大力发展产业集群,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,在重点优势领域争创国家级集群,加快构建以世界级集群为引领、以国家级集群为骨干、以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。聚力优化产业园区,推动产业向园区聚焦、企业向园区集中、要素向园区倾斜、改革在园区先行,有效提升产业园区的引领作用、磁吸效应和核心竞争力。着力强化要素保障,用好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机制、“亩产效益”综合评价改革等,推动用地、能耗、煤耗等优先投向具有固链强群作用的重点领域,使有限的资源要素充分转化为优良产业生态。
第四,加快绿色转型。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是辩证统一、相辅相成的,必须更好推动工业发展与资源利用、环境保护等相协调。我们将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水平,深入实施能效、水效领跑者行动,全面推进资源循环集约利用,不断壮大风、光、核、氢等新能源产业,统筹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链,加快形成全行业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。狠抓重点行业绿色转型,扭住钢铁、建材、石化、有色、化工等碳排放重点行业,统筹抓好调结构、优布局各项工作,在抓重点带整体中推动工业整体有序达峰。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,梯度培育绿色制造单位,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、绿色工业园区、绿色供应链,以点带面尽快实现生产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。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,大力提高绿色环保、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,加快使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我省工业领域新的支柱型产业。
第五,塑强市场主体。工业发展的根基在市场主体。只有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和希望,工业经济才会有立身之本、成长之基。我们将坚定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聚焦两类重点企业,做到发展与帮扶并举。首先,两类重点企业:一类是龙头骨干企业,深入开展制造业领航型企业培育工作,积极研究制定支持“链主”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,聚力打造主业突出、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领航型企业群体。另一类是优质中小企业,持续加大专精特新、瞪羚独角兽、小巨人、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力度,精准扶持有潜力的初创型企业,使优质企业梯队始终保有源头活水。其次,做到发展与帮扶并举:一个是助力企业内涵发展,就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“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专项行动,讲好品牌故事、做好品牌推广;扎实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提升行动,推动各类企业真正靠做强自身去搏击风浪、赢得未来。再一个是帮扶企业纾困解难,就是持续深化“一起益企”“山东制造·网行天下”等专项行动,建好用好工业企业“政策通”平台,优化欠款清理、投融资等机制,推动惠企政策直达企业,切实帮到点上、扶到根上,努力让企业卸下包袱、提振信心、轻装上阵。
【来源: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】